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明亮的灯光下,十多个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手持花剑,在剑道上灵活地移动、突刺、格挡,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教练的指导声、孩子们偶尔发出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场边,一位气质干练、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着孩子们的表现,嘴角不时泛起欣慰的笑容,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
“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在剑道上自由奔跑、专注对决,眼中重新闪烁起那种兴奋和快乐的光芒,这是我近期感到最欣慰的事。”在接受专访时,王钰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她的核心观点,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推广与青少年培养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她近期的核心工作,就是助力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远离线下训练的时期后,能够安全、顺利、快乐地重返他们热爱的剑道。
重返剑道: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心灵的释放
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青少年击剑爱好者的训练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云训练、视频指导成为了常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训练的连续性,但王钰坦言,击剑这项运动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在于面对面的实战对抗和那种真实的场地氛围。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智慧、勇气、礼仪和临场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线上训练可以巩固基本动作,但无法完全模拟剑道上那种电光火石间的决策、与对手眼神的交流、以及得分后那种酣畅淋漓的成就感。”王钰指出,长时间的脱离实战环境,不仅可能让孩子的技术生疏,更可能消磨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激情。
当条件允许,如何引导孩子们克服可能的生疏感、畏惧感,安全而充满期待地“重回剑道”,成为了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不是急于让他们出成绩,而是要让他们重新‘享受’击剑的快乐,找回那份最初的热爱。”
安全与乐趣并行:协会的护航之路
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够快乐、安全地回归,北京市击剑协会在王钰等人的推动下,采取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措施。
是将安全置于首位,协会要求并协助全市各注册击剑俱乐部、培训中心,对训练场地、器材进行彻底的消毒和安全隐患排查,制定了科学、循序渐进的复训方案,强调在恢复训练初期,以恢复体能、调整技术动作为主,严格控制高强度对抗的时长和频率。“我们要求教练们格外关注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导致运动损伤或产生厌烦情绪。”王钰补充道,“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员,更要注重训练的趣味性和保护性。”
是大力倡导“乐趣导向”的训练理念,王钰认为,击剑对于青少年而言,首先应该是一种带来快乐的教育方式,其次才是竞技项目。“我们鼓励教练们在训练中融入更多游戏化的元素,比如设计一些有趣的情景挑战、小组竞赛,降低单纯技术重复的枯燥感,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非正式的交流赛,让孩子们在‘玩’中找回比赛的感觉,体验击剑的战术乐趣和社交属性。”
协会还积极搭建平台,举办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趣味击剑活动和分级赛事,这些活动弱化了排名的竞争性,更强调参与感和进步性,确保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获得成就感。“有一次活动,我们甚至设置了‘最优雅姿态奖’、‘最快进步奖’、‘最佳体育风尚奖’等,目的就是告诉孩子们,击剑的快乐不仅仅在于胜负。”王钰笑着说。

击剑的馈赠:超越胜负的成长
在王钰看来,推动孩子们重回剑道,其意义远不止于恢复一项运动的训练,她深情地阐述了击剑运动对青少年全面成长的独特价值。
“击剑首先培养的是‘礼仪’,你开云kaiyun体育看,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选手都要向对手、裁判、观众致意,这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尊重。”王钰说,“它锻炼的是‘专注’与‘思考’,剑道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孩子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观察对手,迅速判断,果断决策,这对他们课堂学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更重要的是,‘挫折教育’。”她特别强调,“在剑道上,没有人是常胜将军,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失利中总结经验,调整心态,重新再来——这种抗压能力和坚韧品格的塑造,是击剑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之一,当我们看到孩子在一次失败后,不是哭泣或放弃,而是冷静地和教练分析原因,然后更加努力地投入训练,我们知道,他们正在成长。”
王钰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名叫浩浩的男孩,在恢复训练初期因为连续几次在实战中失利而非常沮丧,甚至萌生了退意,教练没有急于指导技术,而是先和他一起回顾比赛中几个打得漂亮的回合,肯定他的勇气和进步,然后引导他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几次之后,浩浩逐渐放下了对胜负的执念,开始享受思考和博弈的过程,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他已经是队里最积极的小剑客之一了,这种心态的转变,比赢得任何比赛都更让我们高兴。”
展望未来:让更多孩子感受击剑的魅力
谈及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发展,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这项“智者运动”。

“我们会继续优化青少年赛事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多元,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击剑进校园’的更多可能性,与更多中小学合作,开设击剑选修课、社团课,让击剑走进孩子们的日常体育生活。”王钰透露,协会正在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尤其注重提升他们引导青少年兴趣、关注孩子心理发展的能力。
“我们最终希望的,不是培养多少冠军,而是通过击剑这把‘剑’,塑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看到孩子们因为击剑而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懂得尊重、勇于面对挑战时,我们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采访结束时,俱乐部里的训练课也接近尾声,孩子们摘下护面,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汗珠,眼神明亮,彼此兴奋地交流着刚才的“战况”,王钰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其中一个孩子的肩膀,低声鼓励了几句,那个孩子用力地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和喜悦。
剑道之上,银光闪烁,脚步腾挪,那清脆的击剑声,仿佛不仅是金属的碰撞,更是孩子们梦想拔节、快乐绽放的声音,在王钰和无数击剑教育者的努力下,相信会有更多孩子能够安心地重返这片方寸之地,尽情享受速度、智慧与礼仪交织的独特快乐,让击剑成为他们童年乃至一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